手術同意書不是形式簽名,多溝通才能避免醫療糾紛–《經理人》月刊專訪楊坤仁醫師
我很喜歡這次《經理人》月刊專訪所下的標題–「手術同意書不是形式簽名,多溝通才能避免醫療糾紛」。我一直覺得,醫療糾紛的源頭是由於醫病雙方的認知落差,如果能建立雙方溝通的基礎,那就可以避免掉許多無謂的紛爭。
【降低95%低級錯誤】特別企畫
《經理人》月刊,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雜誌,總是會介紹許多職場達人的成功秘訣,而之前我有很多好朋友也都陸陸續續登上經理人的年度百大MVP經理人,更是我的模範。
而這次接受《經理人》的專訪,除了本身非常喜歡《經理人》以外,也很喜歡這次的主題企畫【降低95%低級錯誤-零失誤工作術】。
「為什麼會想到這樣的策劃?我覺得很特別。」那天專訪時,我第一句話就先問編輯士閔。
「因為我們在企業上常常會出現一些失誤,而我想到您是急診醫師、又學了法律,看了您的書之後,覺得急診是一個不能出現失誤的地方,所以一定有許多可以跟大家分享之處」士閔回答。
那一天,我們整整聊了2個小時。
醫療糾紛源於不滿意
士閔問我:「為什麼會有醫療糾紛?是哪一個環節出了狀況呢?」
關於醫療糾紛,我覺得是「滿意度」的問題,而與「醫德」、「醫術」並不直接相關。例如我們在餐廳用餐時,偶爾也會看到顧客與店家發生糾爭:餐廳的糾紛,不見得主廚煮得不好吃,而是流程讓人不滿意,包括出餐速度、環境佈置、服務態度…等等,都可能是紛爭的原因,因此在醫療上,只要單方面無法理解醫療的可能性或流程、期望與滿意度,就會起糾紛。當然,「醫德」、「醫術」或許也可能是原因,但畢竟在客觀的結果調查之前,終究是由於「不滿意」,才會走向訴訟。
如何去改革醫療文化?
「那楊醫師您有因此推行一些制度或流程,降低糾紛再發的機率嗎?」
我覺得每個醫糾的發生,背後都是病人安全事件,都是我們可以改革的目標。然而在現今的社會、尤其是醫療體系的階級制度下,往往只有有頭銜的教授及長官才有話語權。而大多數的醫師,就如我一樣,也只是一個小小的醫師,在階級制度底下,並沒有權力去改變醫院、甚至整個體系的傳統做法。
不過沒關係,那我就寫文章、我就演講、到處去宣導。今年也開始回高醫對醫學生講課,希望能慢慢地矯正過去的觀念,建立出新的病安文化。有些院長、副院長、主任們,聽完演講,覺得有道理,就會去調整他們醫院的制度,而去改變。
專訪內容就在10月份《經理人》月刊
礙於篇幅,許多無法放到專訪文章的內容,我就先分享給大家。
除了這些以外,在急診這高壓的環境裡,我們又怎麼在避免錯誤的同時,又確保病人權益,讓醫病雙贏?就在這一期2021年10月的《經理人》月刊,歡迎大家一起來看看!
延伸閱讀
臉書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