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理論2】遊戲化教學的基礎竟然來自駭人的兒童實驗?談波波娃娃與社會學習理論

今天來介紹一個1960年代很駭人的兒童實驗,實驗的設計內容以現今的觀點來看,IRB一定不會給過,道德上實在太具爭議了,但這實驗日後卻奠定了教育理論上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:

1960年代,有個心理學家叫做班杜拉(Bandura),他思考著學習是否只能靠自身經驗?或是可以藉由觀察旁人的行為從中而學習?於是設計了一個針對兒童的實驗:

 

實驗內容

Bandura將一些兒童安置在一個房間的角落裡,房間裡有一個成人演員、一些玩具和一個五英呎高的波波娃娃。成人演員對波波娃娃進行了大約10分鐘的激烈踢打和責罵。

第一階段,小朋友們觀察到成人演員重複地打波波娃娃,並使用粗暴和侵略性的語言。

第二階段是當小朋友在成人演員身邊待了10分鐘後,被帶進另一個房間,裡面擺放了各種有吸引力的玩具。研究人員讓小朋友們短暫地玩樂,然後將玩具拿走,觀察兒童如何釋放他們的挫折情緒。

第三階段中,小朋友們被帶進另一個房間,裡面有一些具有侵略性和非侵略性的玩具,還有波波娃娃。研究人員則觀察和記錄每個兒童的行為。

結果顯示,觀察到成人對波波娃娃的攻擊行為的兒童更有可能模仿這種行為,而觀察到非侵略性行為的兒童則更有可能避免攻擊波波娃娃,找到其他方式釋放挫折情緒。

兩年後,班杜拉進行了另一項波波娃娃實驗。在這個實驗中,兒童則是觀看了目標演員對波波娃娃施行暴力行為的影片,然後再分成不同組別,每組觀看了不同的結局,例如獎勵暴力或懲罰暴力行為等等。結果顯示,觀察到目標演員受到懲罰的兒童,比較不會對波波娃娃表現出暴力行為,而那些觀察到目標演員被獎勵的兒童則更可能模仿暴力行為。實驗結果顯示,觀察到的行為確實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影響。

這一系列的研究直接拿暴力行為影響兒童的發展,但卻奠定了Bandura在教育史上的地位。

 

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與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

波波娃娃實驗讓Bandura進一步發展出社會學習理論(Social learning theory)。社會學習理論(之後改稱為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)主要是以個人(person)、行為(behavior)、環境(environment)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互相影響的關係來解釋人的行為,認為人們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並對其進行模仿來學習。這種學習不僅受到觀察者所觀察到的行為的影響,還受到這些行為的後果影響。如果一個行為被強化或獎勵,觀察者更有可能模仿這種行為;相反,如果一個行為受到懲罰,觀察者可能會避免模仿這種行為。

Bandura特別強調個體與環境的關係,主張學習是受到環境因素、個人認知和個人行為的交互影響。這樣的學習方式通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實現的。Bandura認為學習需要經過ARRI四個歷程。

注意 (Attention):個體必須注意到模仿對象的行為才能進行學習

保留 (Retention):觀察後將行為訊息儲存在記憶中

複製 (Replication):將已儲存的符號提取出來轉換為動作,也就是模仿所學的行為。

動機 (Incentives):個體需要通過增強誘發動機,才會將已觀察到的行為表現出來

 

社會學習理論的應用

既然社會學習理論的基礎是這樣,那我們如何把這些理論應用在課堂上呢?

應用實例1:
老師可以使用正面和負面強化來激勵學生進行某些行為。例如,對於那些能夠保持專注、參與或準備學習的學生,口頭讚揚。

應用實例2:
老師可以使用提示來引起學生的注意。例如,喚起學生行動,或使用手勢。

應用實例3:
老師可以採用不同方式來幫助學生記住新的訊息。例如,通過視覺、聽覺和動覺模式呈現內容。

應用實例4:
老師可以使用獎勵和強化來幫助學生培養信心。例如,提供口頭表揚或建設性回饋。

應用實例5:
老師可以在每堂課中為學生提供與不同學生一起練習和學習的時間,這些學生可以互相成為學習模範。

應用實例6:
嘗試翻轉教學,學生可在家觀看課程影片,並在課堂上觀察其他人的行為。通過強化,學生可以將觀察應用於自己的學習。

應用實例7:
應用遊戲化原則到課程中:遊戲化自然地為積極行為創造了獎勵和強化,從而增加了學生的動機。

雖然Bandura這波波娃娃用對兒童有負面影響的行為來做實驗、甚至可能還影響了兒童的人格發展,但沒人想得到現在最火紅的翻轉教育及遊戲化教學,其理論基礎都是基於這驚世駭俗的兒童發展實驗吧!

 

延伸閱讀

(2024.02.26) ➡ 【學習理論1】學習理論有哪些?先來複習5種基本的學習理論吧!

(2024.03.04) ➡ 【學習理論3】大人的世界很複雜?來聊聊成人學習理論

相連文章

臉書留言